1871年1月18日,普鲁士国王威廉在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称帝,昭示着德意志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(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)的成立。其实直至加冕典礼当日,威廉国王与俾斯麦首相,还为皇帝的头衔而争执不下。威廉国王坚持使用Kaiser Von Deutschland这个头衔,而俾斯麦首相则提议使用Deutscher kaiser这个头衔。威廉国王威胁俾斯麦,倘若不是Kaiser Von Deutschland这个头衔,则拒绝加冕为帝。
那么,Deutscher kaiser与Kaiser Von Deutschland到底区别在哪呢?从汉语的翻译上,这两者都可以翻译成德意志皇帝(德国凯撒,即德国皇帝,德语中皇帝一词源于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的词汇)。
我们所称的“德国”,就源于德意志(Deutschland)这一词汇的音译。日本也是根据这一词汇,音译成“独逸”或“独乙”,简称为“独”。熟悉汉字圈文化的德国人,都不太喜欢日本用“独”(兽字旁,字意也不太好)这个汉字来称呼自己的国家,为此还曾向日本提出抗议。而英语中的德国(Germany )这一词汇,则是来源于拉丁语中“日耳曼”的音译。
而对德国文化稍有了解,就一定对"冯”(Von)这个字不会陌生。在德国姓氏中,“冯”代表着贵族身份,实际上德语中的Von,是个介词,在Von的后面一般都是地名,表示来自某某地方的某某人。而后缀的地名,通常都是指其家族封地,当然只有贵族才能拥有这种荣耀与待遇。故而,Von也就能表示一种从属关系,而其后缀也就渐渐衍生成为德国贵族的姓氏。
展开全文
Kaiser Von Deutschland这个头衔,就体现了德国属于德皇威廉那种从属关系,也就相当于说:德国成了普鲁士国王威廉家族的私产。而Deutscher kaiser,只能说明威廉是德国的皇帝,并不代表德国属威廉家族私属,实际上跟神圣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皇帝头衔(对德意志境内的各诸侯并无事实上的支配权)差不多。如果国家属皇帝私属,则表明皇帝就拥有对国家的绝对支配权。而国家不属皇帝私属,则寓示着是国家选择了皇帝,皇帝对国家也就没有那种绝对支配的名分。
这两个头衔的本质区别,就在于德国皇帝是实衔还是虚衔。当时的南德各诸侯,虽屈服于普鲁士的强大武力,不得不拥戴普鲁士国王威廉为帝,但显然不会甘愿让威廉获得对德国的绝对支配名分。俾斯麦为了调和普鲁士与德意志其他诸侯的矛盾,而希望威廉接受虚衔。最终,在威廉的加冕礼上,由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公布威廉的皇帝头衔,巴登大公也比较圆滑,直接绕开了矛盾,而直接高呼威廉皇帝陛下万岁!
事后,德皇威廉还是不得不屈服于俾斯麦与南德诸侯的压力,而接受了Deutscher kaiser这个虚衔。而放在我国的政治语境中,这两者的区别,就大致相当于周天子与秦始皇的区别。周天子虽名义上拥有整个天下,实际上只能施令于自己的王室领地,而对各诸侯的封地并无支配权。而秦始皇却实实在在是天下的拥有者,能施令于整个天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