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王离开后,公孙座叫商鞅到床前,告知魏王未能听从他的建议重用商鞅,并警告商鞅尽快离开魏国。商鞅却不以为然,他回答道:“既然魏王不愿听公孙相国的劝告,又怎会听从‘不重用就杀’的言辞呢?”于是,他决定继续留在魏国。然而,魏王并未改变主意,商鞅依然没有被重用。
正当此时,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,商鞅便决定离开魏国,前往秦国寻求新的机会。
商鞅到达秦国后,首先拜访了秦国的高官景监。景监与他深入讨论国家大计,渐渐认识到商鞅的非凡才智,便向秦孝公推荐了他。秦孝公立即召见商鞅,询问他治理国家的策略。商鞅毫不犹豫地表明,国家如果要变得富强,必须打破旧有制度,创新改革。他提出了诸如奖励耕作与军事,抑制不正当商业行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,目的是通过发展农业、加强军事、富国强兵来使国家富强。秦孝公深受启发,表示全力支持商鞅,任命他为左庶长,主持改革大计。
然而,商鞅的改革意见遭到了许多贵族的激烈反对。一些大臣坚决表示,秦国的现行制度历代传承,百姓早已习惯,无法轻易改变,否则国家会陷入混乱。面对这些反对,商鞅毫不退缩,理直气壮地反驳道:“自古以来,没有任何一项法令或礼仪是一成不变的。只要对国家有益,为什么要拘泥于旧制?固守陈规只会让国家衰弱。”他通过举例论证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,令反对者无言以对。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,商鞅迅速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。
公元前356年,商鞅的改革方案正式出台,标志着第一次变法的成功实施。公元前352年,秦王任命商鞅为“大良造”,这在当时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职务,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与将军的合一职能。
两年后的公元前350年,商鞅再次进行了一次更为深刻的改革。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废除井田制,实施县制,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,标准化了长度、容量和重量的度量器具。此外,他还对秦国的行政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,确保中央集权的加强。这一系列措施,令秦国在短短十年内迅速崛起,成为了一个富强的诸侯国。
为了表彰商鞅的杰出贡献,秦孝公特地将商鞅所在的商邑(今陕西商县)一带的十五座城市封赠给他,从而将商鞅正式赐名为“商鞅”。然而,商鞅的改革并未获得所有人的认可,尤其是随着秦孝公去世后,秦惠王即位,他对商鞅的改革深感不满,并怀疑商鞅图谋不轨。最终,商鞅因被控谋反而被捕,秦惠王下令将其残忍处死,采用了“车裂”这一极为严酷的刑罚。
尽管商鞅在个人命运上以悲剧收场,但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却深深地影响了秦国的强盛,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。他的历史功绩,至今不可磨灭,商鞅变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改革之一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